管理是实践和变革的结合 |
到底什么样的管理才是科学的管理?到底什么样的管理才是有效的管理?到底什么样的管理才是适合我们的管理?这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我们去书店会看到大量的层出不穷的对管理的描述,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广告和通知,要在某某大酒店举行某某管理的研讨会欢迎我们去参加。有许多企业的领导人在这方面花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试图去学习到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或者说找到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方法。可是,许多人最后还是陷入到一种茫然的境地,仿佛总是不得其果。每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听起来都很有道理,每一个讲课的老师都能够把管理讲的很精彩,但是真正到了我们的企业的时候,可能未必真的适合我们。
最终,当我们在外面找不到答案的时候,我们最终还是需要回到我们的企业,回到我们我们自身的情况,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有人说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我觉得这说的都没有问题,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这两句话呢。管理是一门实践的学问,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要在实践中摸索、要实事求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寻找适合于我们企业的方法。如果我们脱离了实际,脱离了我们企业的情况去盲目学习,那些所谓的高大上的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可能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或者更严重的会把我们的企业搞坏。
盲目的学习除了带来机会和时间上的浪费,甚至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是适合我们的?实事求是,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过时的方法。我们举一个例子:
我曾经考察过好多家设计院企业,他们从事市政或者建筑结构规划等专门设计服务。在我考察的企业中,既有人数上千年营业额达到10亿量级的企业,也有人数在几十个人年收入只有几千万的小企业。当我去考察这个只有两三千万收入的小企业的时候,企业的老板正在绞尽脑汁的其进行管理的提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来规范的管理,包括如何让员工工作更加认真积极,如何让员工不旷工每天都来公司上班,如何防止核心员工被人发墙角。
而当我去考察这家收入达到10亿级的大企业时,发现企业也正在进行管理上的变革。但他们的方向却是如何通过变革激发和解放员工的生产力,如何给员工更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他们明确规定员工不必每天都来打卡上班,甚至鼓励员工在不同的平台上流动,给员工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成长机会。
这家小公司的做法无疑已经不适合这家较大企业,但是这家大企业的做法就一定可以被照搬吗?恐怕也不行。
这家规模比较大的设计院企业,因为企业的知名度很高,企业获得订单的能力很强,企业的核心人才队伍非常的稳定,企业也实行了类似于承包制的独立核算模式。这样的企业现状决定了企业比较容易能够获得人才,企业也不必进行过于严密的管控。企业可以很大程度上把经营的压力和管理的责任下放到各个研究所,甚至更小的单位,而这些都是这家小型设计院企业所不具备的。
两家规模和发展阶段都大相径庭的企业在管理的变革和提升中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和内容,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其实这个问题很难用对于或者错来概括。
这两家不同的企业,他们虽然所处的行业相同,但是因为他们所处的城市不同、他们需要的人才层次不同、他们能够支付的薪酬水平不同、他们的发展阶段不同、他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都不同,这些都决定了他们的管理方式不能相同。
管理既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可以照搬的事情,管理终究还是一门实践,需要企业根据从实际出发并保持变革的习惯。